土壤改良修复网课堂:原来土壤的真面目是这样
土壤改良修复网讯:
一、 土壤腐植酸的历史观“暗香盈盈终不悔”。256年前,人们对土壤中的“黑东西”搞不明白,总以为“幽灵”在“作怪”。后来,土壤学家把它称之为“暗色物质”。直到1761年,部农业化学著作《农业化学原理》(Wallerius著)问世,先提出“腐殖质”这一名称。
1807年,德国Thomson用碱液次从土壤中提取出腐植酸。对此,经过长期、复杂的探索过程,终于形成了对“黑东西”→“暗色物质”→“腐殖质”→“腐植酸”认识的演变过程,这才明确了土壤中深刻的“暗色物质”就是腐植酸。
二、土壤腐植酸的自然观
“有机腐熟核心未”。在土壤固相组成中,除了矿物质之外,就是土壤有机质。
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中主要的存在形式,一般占比高达80%。
腐植酸是土壤腐殖质中活跃的组分,一般占比高达75%以上。可见,在土壤形成过程之中,“有机质、腐殖质、腐植酸”三者之间密不可分。
如果说,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,而腐植酸作为土壤有机质的核心物质,始终贯穿于土壤肥力形成之中,说明腐植酸的优寡直接反映着土壤肥力的状况。
三、土壤腐植酸的现实观
“智取腐植酸反哺快”。通过工业提取的腐植酸,反哺土壤,直接、快速、安全。
——同根又同源。向“土壤系统”投放物质,必须与“土壤血统”相匹配,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土壤的可持续生产。科学研究表明,工业提取的腐植酸与土壤腐殖酸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、化学组成、分子结构及分子量范围,有着一致的应用特性,于土壤有机质补充本源。
——本色又安全。现代有机肥已经不同于传统有机肥,以畜禽粪便为例,重金属、激素、抗生素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问题突出。利用不安全的有机物制成的有机肥追加到土壤中,将使土壤长期受害。工业提取的腐植酸,主要来自煤炭(风化煤、褐煤、泥炭)资源,属性天然,绿色安全。
——直接又方便。一般而言,土壤有机质自然形成腐植酸少则2~3年,多则上百年。由于大规模农业生产,复种指数高,土壤消耗大,靠土壤自我补充、自我积累、自我调整已不可能。通过工业化提取的腐植酸,直接与肥料结合或衍生产品反哺土壤,可当季补充,当季利用,当季见效。
(更多了解土壤信息可访问土壤改良修复网,网址和联系方式均可在图片中获取)